楼房多孔烧结砖价格-烟台楼房多孔烧结砖-新甫新型建材

楼房多孔烧结砖价格-烟台楼房多孔烧结砖-新甫新型建材

价    格

更新时间

  • 来电咨询

    2023-9-18

高总
13905487158 | 0538-7210111    商盟通会员
  • 联系手机| 13905487158
  • 主营产品|尚未填写
  • 单位地址| 新泰市翟镇唐立沟村
查看更多信息
本页信息为新泰市新甫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为您提供的“楼房多孔烧结砖价格-烟台楼房多孔烧结砖-新甫新型建材”产品信息,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楼房多孔烧结砖价格-烟台楼房多孔烧结砖-新甫新型建材”价格、型号、厂家,请联系厂家,或给厂家留言。
新泰市新甫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提供楼房多孔烧结砖价格-烟台楼房多孔烧结砖-新甫新型建材。

烧结砖变形的原因

      烧结砖烧制出来后,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砖会出现部分变形的问题,影响了砖使用性能的发挥。我们要想从---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先知道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那么,导致烧结砖变形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

  1.窑炉的温度变化:窑炉底部温度低,---温度高,容易导致烧结砖“凹”和翘角;底部温度高,---温度低,容易使砖“拱”和角下勾;前温不足容易使砖拱或凹;中温阶段太短促,升温过急,砖容易“波浪形”变形;前温、中温均不足,高温段面温太高,烟台楼房多孔烧结砖,容易使砖产生前角翘后角下勾变形。

  2.上、下烧咀不平衡:出现这种问题时砖容易拱或凹。

  3.烧成带挡火墙太高,楼房多孔烧结砖价格,挡火板太低,容易造成局部高温,砖容易翘角变形。

  4.排烟风机开得太大造成窑炉大负压,砖容易拱,反之,排烟风机开得太小造成窑炉大正压,砖容易翘角。

  5.上急冷管的急冷风向窑头方向吹,砖易拱;向窑尾方向吹,砖易凹。

  6.急冷的底风太大,砖易凹;反之急冷的面风太大,砖容易拱。

  7.砖与砖之间的间隔太大,砖容易凹;间隔太密,砖容易拱。

  有上述可知,烧结砖的变形问题主要是由于窑炉的温度变化或炉内其他原因导致的,因此,我们在烧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的变化及其他烧制因素,提高砖的强度,避免其变形。




企业视频展播,请---播放视频作者:新泰市新甫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烧结砖的密度大小

      我们都知道,烧结砖的导热系数能够由改变其成分及降低其密度来减小,这种方法由于力学性能的降低而受到---。

  尽管在热传递主要以传导方式出现的简单的砖上降低密度对导热系数有直接的影响,楼房多孔烧结砖价格,但在有孔洞的砖上不是如此有效,因为在热传导的热损失已经有显着的降低时,而由于辐射造成的热损失通常已经达到了同样的水平。

  我们都知道烧结砖的密度在800-1200kg/m,要想将烧结砖产品的密度减小到1400kg/m以下其实是有困难的。

  低密度的烧结砖要防护水的渗漏,并且其表观密度小于1000kg/m。这类产品有着较高孔洞率,通常是较轻的烧结固体产品。





焙烧工序控制要点

    1、焙烧隧道窑采用微负压或微正负压操作,烧结温度控制在1000度左右。

    2、煤矸石烧结砖为内燃烧成,“0”压点一般控制在gao烧结温度后一个车位,通过投煤孔或观火孔可找到“0”压点的位置,操作时要---“0”压点的稳定。

    3、焙烧带要保持氧化气氛,防止还原气氛出现。

    4、---连续按时进车,---“三带”的压力、温度、气氛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波动范围不允许超过热工制度的要求。

    5、当窑炉压力调整后,根据“三带”情况及时调整闸阀;注意窑底温度必须控制在80度以下;检测抽余热温度及风量;检测烟气温度。

    6、时刻观察窑内温度,了解掌握窑内各带砖坯热值,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当窑内温度出现异常趋势时,及时应对,减少损失;当恢复正常后,及时恢复正常操作。

    7、产品出窑后,质检人员对产品进行常规检验,卸砖时要按产品等级进行分类,严禁混装;当产品合格率较低时,分析原因,楼房多孔烧结砖批发,按产品追溯制,查找原因,将责任落实。





楼房多孔烧结砖价格-烟台楼房多孔烧结砖-新甫新型建材由新泰市新甫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提供。新泰市新甫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山东 泰安 ,建材加工的见证者,多年来,公司贯彻执行科学管理、---发展、诚实守信的方针,满足客户需求。在新甫建材---携全体员工热情欢迎---垂询洽谈,共---甫建材美好的未来。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100招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本文链接:https://tztz237328.zhaoshang100.com/zhaoshang/279014911.html
     关键词: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